我觉得挺不错啊,刚开始看看着看着就唱起了歌,觉得不适应,因为我认为电视剧不会唱歌,但后来我知道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渐渐地适应了,玩电脑时我就听我妈房间里传来的歌声,挺舒服的。玩好电脑又去看新洛神了,没像你们说的那么差劲啊,我觉得超好的,角色特点都非常突出,历史几乎玩玩整整的保存到原汁原味了,至于升天什么的特效那就配合一下剧情吧,一部剧里也没出现多少次嘛,蔡少芬版的《洛神》的话历史有误,曹植七步诗明明是在甄宓死后作的嘛,莫非甄宓还成活死人了?不是我有意要黑蔡少芬,其实蔡少芬演的也是不错的,就是剧情不符合真实历史,所以在我的眼里这部《新洛神》将历史不动声色的移接过来又稍稍加了点神话色彩,让不爱读书的小学生看了也会知道一些历史......总而言之我认为《新洛神》好,力荐!
∠( ᐛ 」∠)_
特意创建了一个新号,一开始想做一枚高雅的女子。没想到第一个影评是关于这个的。
昨日无意中想重温tvb《洛神》,看见有这个也就点进来看了。第一集看毕,内心只有满满的wtf??????
为什么女主看起来这么妖艳?为什么跟后裔扯上了?ok嫦娥来撕逼又是怎么回事?原配打小三??可以可以这些我也就认了,为什么台词说着好好的来了一段黄梅戏?!!?!????砍手那一段的特效浮夸得让我直接退出了。
还有几十集,哪位壮士看完了告诉我一声,敬你是条汉子!
不说了我继续找我的亚里士多德看《诗学》了。<图片1>
可能因为我是做戏曲的,所以,我会较多地关注戏曲的影视化……在这条路上,大陆和港台走的是两条不同的路子……
从早期的戏曲电影《梁祝》、《天仙配》、《十五贯》等戏曲电影,到现在的戏曲电视剧《牡丹亭》、《妈祖》、《蝴蝶梦》、《沈园情》、《一钱太守》等等,都可以看出,大陆的戏曲影视剧的发展基本上是沿袭着舞台的传统,所有戏曲影视剧,全部来源于舞台版本,剧种分明(越剧就是越剧,黄梅戏就是黄梅戏,京剧就是京剧,昆曲就是昆曲,以此类推),而且几乎全部都是原演出剧团的演员出演(当然,因为电视剧人员数量庞大,可能会动用当地其他剧团,例如芳华的《妈祖》,就借用了福建京剧院等演员参演)……大陆的戏曲片,重点在于借助影视的手段推广舞台剧,进一步说,就是推广戏曲本身,最终的目的,实际上还是要将观众带入剧场的……
在我们看来,剧场观剧和影视化以后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戏曲拍成电视播放的视频,拍的时候会破坏演员表演的连续性,戏曲演员可不同于影视演员,所以常常会发生视频表面看是美的
虽然一直以来都认为会说话就能演戏,会写字就能编剧,有钱造就能制片,有人看就能播出。出来不过是水平高低而已,大不了不看或者看了吐槽几句。
但最近我发现我错了。
不是什么人都配演戏
不是什么人都配导演
不是什么人都配编剧
不是什么人都配做造型师
不是什么人都配负责服装道具
不是人么人都配制片
不是什么人都配做宣传
【特效那种必须烧钱的玩意就勉强放它一马,但是明知道做不出好特效还要用,该谁负责谁心里明白
越来越多的寡廉鲜耻之辈在艺界搔首弄姿,以博得正常观众倒彩为荣,更兼扭曲低龄观众视听,外加忽悠粉丝、制造传媒糟粕。这样一群人,委实不配出现在公众场合。
宣传——
这部新《洛神》,播出伊始就贬低TVB版,炒作之心昭然若揭,手法却又极其廉价下作。编剧明明知道自己写的是个戏说剧本,却又要以“严谨”,“尊重历史”之语,作何居心不言而喻。再搬出“艺术没有界限”,“不是雷是创新”这样的陈词滥调作为挡箭牌。诸如此类的宣传手段,以图片子被骂响。似乎不管褒贬,只要博人眼球就算成功宣传。骂他们算是着了道
新洛神: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novelsee.com/archives/id-7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