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一直都对教育心理学很感兴趣,以后要多了解多看看这方面的书…
虽然我离育儿还早,但每次看这种儿童教育的内容,都觉得仿佛在进行教育自救,毕竟做人的道理是具有普遍性的。由此可见,幼儿教育、青少年教育是多么关键,但是现实社会里老师的待遇是随着年级的增长递增的…所以我们的社会是不是应该把最优质的资源下放给最初级的教育,因为这是社会化、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
一些关键词很可贵,譬如独立、规则、沟通、自我表达、爱、包容、感恩。
儿童的社会化是个很奇妙的过程
如果,我会在孩子5岁的时候给她道歉,承诺再也不打她,像桃子的妈妈那样,我愿意用所有的全部去换,可惜,时间不能倒流,穿越回往昔只是神话。。。
希望我的女儿会忘记曾经的不悦,但是,我知道她不会,没有伤害可以过去,只是孩子们选择了原谅犯错的父母,不是因为他们宽容,因为他们知道离开你,不能活下去,看到桃子妈妈给孩子道歉的那一集,我想到了曾经我与女儿对话的一个场景,我和3岁的孩子就要不要午睡进行对话,她在辩论的逻辑递进中完败,但是她说了让我哑口无言的话,“你天天都打我”
亲子类综艺确实在监管之下,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早已不是当年的红海。
必须承认的是,从观众的角度来看,对于亲子题材的内容还是有需求的,小孩子的真实萌态,代际成长与教育的话题等,其实是这类综艺节目本应传递给观众的好内容。
只不过,从平台和制作者的角度出发,多少会有一些思维惯性,可能是太受当年《爸爸去哪儿》的影响,只要不是明星子女,节目就不会太好看,相应的,节目在招商方面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于是,本来可以制作出好内容的这个方向,却因为以上原因而几乎被放弃。
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看完一部亲子真人秀啦~上一次完整的看同类型节目还是看早期的爸哪。如果说前几年看亲子节目是看新鲜,那么如今为人母之后再看就是学习和体验。毕竟养育孩子的路上有那么多事情需要去试错,能从别人的经验上去学就多学着点。
孩子的故事啊~就是你明知道都是熟悉的套路但依然会想看看了依然会鼻酸流泪。看到最后每个孩子都有了肉眼可见的进步,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也会在爱和勇气的鼓励下一步步成长一样,欣喜感动。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雷雷
上个礼拜天,和同事去一个宾馆的大堂找一个高校领导谈事。同事跟我关系好,见面时才告诉我,把今年上幼儿园大班的闺女也带来了,想的是约我工作后一起晚饭,我有点小诧异,虽说好久不见她家娃很是想念,但仍担心会不会影响工作,问她一会儿孩子怎么安顿,她说让她跟一旁画画就可以。
后来全程一小时左右吧,小姑娘不哭不闹,偶尔就是来到我们谈事的这个隔厅,睁大了好奇的双眼看一看三个大人,就又回自己的小角落画画了。我虽单身至今,也几乎全程参与了十岁小侄女的教育,熟悉她各个阶段的成长变化
当了爸爸之后,才知道“一起长大”是亲与子的必然经历,更是必须的经历。
当这个世界上突然有个小不点叫你“爸爸”或“妈妈”的时候,第一反应就很懵——哦,我是家长了,我要对一个生命负责了,我要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了,怎么办?
没有人一开始就知道怎么当孩子,更没有人知道怎么当父母。
《不要小看我》让我们从一群可爱的孩子与他们的爸爸妈妈正在发生的故事中,真切地看到了“当下的亲子相处”和“当下的一起长大”是一些怎样的存在。让一代80、90后的现实生活状态走上了屏幕,摆在观众的面前。
阳光适夏,一起长大——写给《不要小看我》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novelsee.com/archives/id-33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