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灵魂是个女孩,但依旧被身体支配着,笑而不语,在澡堂的约束以及最后的决定,都是灵魂在与身体抗争。少了来自家人的压力,多了来自医学的帮助,要真正地做自己,这似乎还是很难。
电影给我最直观的感觉就是“疼痛”,不仅仅来自于身体上撕裂流血的疼痛,更多是来自于内心上的疼痛。
即便灵魂是个女孩,但依旧被身体支配着,笑而不语,在澡堂的约束以及最后的决定,都是灵魂在与身体抗争。少了来自家人的压力,多了来自医学的帮助,要真正地做自己,这似乎还是很难。
电影给我最直观的感觉就是“疼痛”
成长一词直面而来的是血淋淋的痛楚,和犹豫困兽之斗的不得志,人生之所以简单是因为欲望,人生之所以复杂也是因为欲望。
不知道有多少个夜晚,你是辗转翻侧的,不知道有多少个凌晨你看着窗外的万家灯火想着自己的未来,也不知道有多少的勇气在支撑着你,不知道孤勇是不是最后的最后的坚持。
女孩,人生从最开始很难说是平等的,但是在选择权上是平等的,在成长的岁月里有无数次选择的机会,你可以直面自己所有,像这个女孩,直面自己的性别,直面自己的缺点,直面到扭曲的血肉模糊的脚
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名单中,最特殊的一部的当属比利时的《女孩》(Girl)。
它的特殊,在于她的“简单”,它用非常私人化的叙事方式,抽空了社会的外界压力,集中火力表现一位“女孩”的内心世界。胖哥认为很多人把该片定义为LGBT作品甚为不妥。因为《女孩》的本意应该是“去性别化”,而不是强加任何一种性别认同去定义角色,影片中的主角Lara更想得到的是社会对于自我的认同。15岁的Lara原本是家中长子,他又两个梦想,一是加入芭蕾舞学院,二是彻底变成“她”。
《女孩》的叙事逻辑非常简单和直接
进一步说,性别认同障碍,在很大程度上是现代人类的社会文化的副作用。反过来说,如果并不存在一个社会,将涂脂抹粉,穿裙戴饰,妖娆妩媚与女性文化联系,那性别意识区分也不会遭到迫切强调。话说曾经读过一本书里讲到的某非洲部落,女孩从小也被鼓励参与竞技和竞争,因此那个部落里的女孩和男孩在表现上并没有悬殊的性别差异。另一方面,人们的思考、感觉、穿戴、谈吐和行为以及信仰,脱离其所在社会文化几乎也没有连续意义,换句话说,是社会在告诉人们存在某种标准叙事能被解释为正常
不知道演员克服了多少困难来演绎这样一个角色,里面的很多细节很让人心疼。如,“把自己的器官藏起来、在课堂上承受老师对她的语言歧视(就是自我介绍后老师让她闭眼那段)、还有其他女生聚在一起要求她展示自己的身体……”太多太多,每个人的眼神和议论都仿佛是个刀子,刺伤她。
在这其中,她不自信,她美不自知,她迫不及待想要拥有女生拥有的一切,芭蕾的压力,身体的外形,情感的控制,都一一的压抑着她,让她想要急功近利的改变着自己,以至于最后她用剪刀伤害了自己。
我想成为一个女孩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novelsee.com/archives/id-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