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这名导演很久了,第一次看蒙吉的电影,政治隐喻很强,欧盟政策的顽疾,罗马尼亚社会的虐根性(移民,种族,宗教,阶级,务工几方面交错),核磁共振只能在幽闭环境下找到症状,无法根治,村民怎么争吵不休,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最后10min,看得有点不太明白,导演的最后的隐喻,我只能看懂,男主拿着猎枪想要吓走熊,可最终熊根本不怕,甚至更多,预示着熊就是本地人,在这里繁衍几千年,男主反而是外来者,闯入林地,就如同男人在德国务工,他在德国也是被歧视,被排外的族群!但女主为什么要哭,有些莫名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Ifeng电影]:
以《四月三周两天》勇夺金棕榈、《毕业会考》又捧得戛纳最佳导演的克里斯蒂安·蒙吉,早已成为罗马尼亚影坛公认的大师,疏离式的审美、冷漠的叙述方式和对社会悲悯的观察,为其作为带来丰厚的人文气息。此番携新片《R.M.N.》再度入围主竞赛,甫一公布入围名单,这过于简洁的片名,一度令影迷摸不到头脑,而字母组合又难免与“罗马尼亚人”的英文拼写Romanian产生联想,因此令人更加好奇,这标题究竟有何具体含义?
实际上
影片从欧洲经济和难民、移民问题,讲述到个人家庭、儿子、父亲的相处模式、教育模式,导演对这个混合着匈牙利人、德国人、罗马尼亚人的罗马尼亚小镇完成了全景的扫描,也就是电影片名R.M.N。
男主人公自己在德国当着外劳,而回到自己家乡,却看到家乡的人也在全民排斥着亚洲的有色人种外劳,排斥的不只是地域、肤色,还有宗教(穆斯林,尽管那几个外劳并不是),在这里,主教不只是宗教领袖,更是承担着行政管理责任的。
小镇的人们都往外跑着,试图在发达的欧洲国家(西方国家)赚更多的钱
有关种族歧视的大议题,通篇一个冷字……
导演侧重突出对群体概念的反思,既能在人物情感上制造疏离感,又能在事件表现上塑造真实性。换句话说,演员为主题服务,当影片结束,面庞、心理全无,只有千丝万缕的因果矛盾萦绕脑海……
最后,就趣味性而言,本片并不讨喜,而相较于聒噪的吵架场面,或许还有更巧妙的烘托方式,但其直截了当的通透,也算是一种特色了……
观《核磁共振》有感(主要聊聊结尾)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novelsee.com/archives/id-32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