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时期就被推荐的影片,一直没有去看,釜山行之后跟着热潮迷恋上了孔侑大叔,随之翻出一些他过往的作品。《熔炉》,看完之后内心集聚愤怒,同情,感伤……影片中孔侑饰演一名聋哑学校的老师,所有的故事也都在这所“学校里”发生,顾名思义,这里的孩子活在无声的世界,也无法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本就在应该单纯快乐的年纪失去了很多美好,他们的眼神里本就透漏着对环境,对事物,对人的警惕和恐惧,也透漏着无助和祈求……可就是本应被给予更多爱的群体
在开篇的天气预报里,雾津,这个虚构的名字就这样大摇大摆地跟在首尔、大田和光州的后面,进入人们的视野,仿佛在强调着这个白色浓雾之都或真或假的存在。然而,被浓雾笼罩着的不仅仅是这个城市而已。
一场因远光灯引起的车祸,让我不禁联想到韩寒的年末三响炮。这几篇最近被知识分子们热烈讨论的博文中说到:“当街上的人开车交会时都能关掉远光灯了,就能放心革命了。”显然,会车时不仅不关掉远光灯,反而高声鸣笛的雾津人,不是发动革命的料,雾津也注定依旧笼罩在白雾之中。
说实话,听到法官的宣判,孩子们哭了,我却松了一口气。至少法官说了被告犯罪性质极为恶劣,而不是以“戴套不算强奸”为由来句“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一个值得推敲的细节是,在这场申诉中,痛哭流涕的、严守正义的,甚至是最后奋起抗议的民众都是聋哑人。那些普通人呢?一拨子在校长夫人的带领下张牙舞爪,颠倒是非;另一拨子则在事外冷眼旁观。看客,多么熟悉的词啊,或许你会想起从小悦悦身边经过的十八个路人,但也别忘了那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你我他。
噢
从20世纪80年代起,韩国电影就走向了对现实的关注,对社会尖锐问题的正视和反思。虽然21世纪初,校园青春、恋爱喜剧大红大紫,但现实类题材影片却是欲盖弥彰。韩国电影人始终用他们深刻的洞察力、冷峻客观的手法为观众展示对于社会、现实、人性的思考和探索。而《熔炉》正是这样一部影片。
《熔炉》是由一个真实的残障儿童校园性侵案件改编的故事,以一位刚入学的老师为视角,无情的揭露了学校腐败、司法黑幕、政府机构推责、权利滥用等等社会问题,影片最终结局并不明朗,但正如台词“我们一起奋斗,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让世界不要改变我们”,这始终刺痛着社会的神经,鞭策他不断前行。
个人认为《熔炉》的开篇,就十分抓人眼球,无论是从剪辑上的交叉蒙太奇还是内容上的隐喻和象征,都体现了导演功力深厚。“雾津”一个虚构的城市,天气预报时跟在真实城市后面却毫无违和感。因为雾津其实也存在,存在于正义无法伸张的阴暗角落,存在于司法无法触及的隐形地带,存在于每个人心里躲藏着的利己的黑暗面。仁浩驶入雾津和小男孩儿卧轨自杀的剪辑
这部电影很早以前就知道,听各种人推荐过,看过它在豆瓣上高高的评分,但是我就是迟迟没有下决心去看过。直到今天,朋友和我聊起《告白》,问我有没有看过《熔炉》,这才被逼着打开了电影。
我并不会写影评。影片中的意向、光影、背景音,要怎么评论才恰到好处,我不知道。促使我打开评论页面的,只是从电影开始到结束,直至我去寻找背景事件,这连续的、令人窒息的无力感。
朋友说,电影没有现实那么残酷。我看见微信上的信息时就在想,已经晦暗成这样了,电影难道不是会夸张现实,百倍的残酷表现给你看吗?在现实面前,我还是太天真了。
现实是寻求正义的人或遭暗杀或患癌症,是实施犯罪的人重新冠以教师之名。
影片里,庭审部分占了很大篇幅。如果认真研究的话,会发现庭审阶段的各个部分都没有违规,法官制止说话的徐干事没有错,配备了手语翻译师也没有错,也尊重了证人的话,也充分允许了质证行为。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从头到尾正义的庭审程序,却还是换来了非正义的结果。
获得缓刑的宵小在庆祝时说着“正义终将获得胜利”时,是本片最讽刺的地方。
【熔炉】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被世界改变!!!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novelsee.com/archives/id-1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