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乌托邦电影《她》中,其所描绘的是人工智能盛行的未来图景;其中有这样一段独白——“现在,任何一段感情都可以被抽象成一栏程序,爱情是这样,亲情也是这样。”的确,在如今这个被数字化了的时代,不论亲情、爱情,甚至是人们的思考方式,全都被悲哀地单调化、概念化、机械化。不知何时,人工的智能,心猿意马,发展成智能的“人工”。
诚然如此,但“数字化”错了吗?我看答案是否定的。“数字化”的时代格局并没有错; 倘若将时空往后延展一百年
初中时候我写过一篇日记,描述了我一天的日常生活,结尾是上帝与手下的对话,大致上是说我们设计这个世界观察冉某的生活真挺有意思的。作为一个随处可见的故作深沉的初中生,我还在最后加了很装逼的话例如“我们都是上帝的羔羊”啥的。我记得当时的语文老师很好,看了我这篇日记也没说什么,其实当时我已经病态到了认定她看过之后一准会把我敲晕然后带到上帝那汇报:“老板,这家伙已经看穿了。”想想那时的我的确符合妄想症的所有特征。
现在分析一下,也许那时正是因为我的自我意识太强烈,而生活过于模式化
1. 每个人的人生都已经被设定
被父母,被政府,被体制,被文化,被媒体。
这是摆脱不了的命运啊。
虽然电影给的是美好的答案,楚门可以最终逃离这种”设定“找到外面的世界,但出去以后他的想法会不会有改变,外面的世界真的就那么好吗?这一点其实我是持保留态度的。
2. 楚门的世界是他出生成长的所在
对楚门而言,那是个小小的海岛。像极了美国随便一个小镇大农村。
对我而言,是生我养我的上海。别人眼中精致的洋气的海派的上海,是上海人眼中谁要去外地的上海。是去了洛杉矶都觉得是乡下的大上海啊
《the TRUMAN Show》是典型的好莱坞商业片,无疑它属于娱乐电影的范畴,但透过曲折离奇,荒诞滑稽的故事情节,这部娱乐电影的主题其实十分严肃,值得玩味。
影片主要人物的个性设计是严格为阐发主题服务的。
编导从一名媒体制作人的概念延伸开去,赋予由Ed Harris饰演的Christof(“the TRUMAN Show”的编导)一角无比的权威性。他创造了天地,日月星辰和“世间”万物;同时他“高高地坐在大圆球上”,5000个摄影器使他足不出户就可以无所不知,无所不在;现代高科技则赋予他无所不能的魔力:轻按一下按钮,就把黑夜变成白天,就能兴风作浪,发起闪电雷鸣。
Christof一角实际上反映了人心灵深处对未知的事物,对大自然,对自身未知的“命运”的莫可名状的敬畏。未来总是无法预测,灾难总也避不开,厄运总是紧紧地缠绕着自己......面临危难和迷茫之际,人们会本能地把求助的眼光投向“Christof”一类的事物,希望能得到救助。另一角度,Christof对Truman以及世间万物都有真挚和深层的爱
看这片子时,极为震惊。
有一段时间,我都觉得自己的生活也可能被人观看。后来也看了几个类似的片子,人被强行洗脑,穿越到什么社会,其实只是被人观察,被人演出。
庄生晓梦迷蝴蝶,人生到底是自己看到的样子,还是另有其他的形状。我们到底是自由的,还是以为自由的。
这片子,简直让人惊恐。
《楚门的世界》创作者与旁观者的傲慢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novelsee.com/archives/id-1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