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几年前曾看过这部电影,因为时间的流逝许多情节已经忘记,却只有这句“啊,船长,我的船长”始终印在脑海当中。重温《死亡诗社》,却有了更深的感悟。
这部片子的另一个名字是《春风化雨》,说的就是在沉稳凝重的威尔顿预备学院,新学期的文学老师基廷的到来如同一阵春风,一反传统名校的严肃刻板,他的教育宛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留在每个人心里。
他不拘一格,用独特的教学方法和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教学理念影响着学生。他在课堂上让学生撕书,让他们学会了藐视权威;他让学生们站上讲台,用不同的视角来观察世界;他让学生们在内庭里大步地走,让他们学会拥有自己的步伐。他是时代的反抗者。可是他即不同于《放牛班的春天》中那位老师一样单纯用爱来改变学生,也不同于《三傻大闹宝莱坞》中兰乔用自己特立独行的思想和行为改变着社会。他既勇敢地尝试,又不缺乏理智和冷静。他是船长,带领着学生们朝着自己内心驶去。
而基廷老师的学生们从刚开始上课的拘谨,将信将疑,到理解他的思想,再到创建古诗人社,在山洞中放声歌唱
看到底下的评论当中,有些人从老师的立场上讲,认为老师并不应该传道,我觉得难以理解,totaly反对。
教育是老师的教育还是对学生的教育?我想教育是为了学生,所以学生在此问题上应该更有发言权,尤其是经历了中国的流水线式的教育体制之后的学生。
教育应该是怎样的?
我想就应该是影片中的John keating那样的。
前几天和一个刚从美国回来,在美国读了两个硕士,本科是北大的朋友聊过,我问她:中国的教育和美国的教育有什么不同?她说中国的教育只强调技能和知识的传授,而美国的教育却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交际等等综合能力,从很早的时候就强调学生要有一个自己明确的发展方向,确定自己应该往哪方面努力。这就造成了这样一种情况:美国的大学生,不管学习成绩好坏,毕业之后大都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能做什么。而中国的学生呢?大学的专业都不一定是自己喜欢的,毕业之后都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是怎样的,职业计划是怎样的。等找了一些工作,跳过几次槽,碰过若干次壁之后,才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
每一部电影,每一首诗歌,或者无论别的什么,如果能打动你,一定是如雷电般击中了你的内心,使你说不出的隐痛得以抚慰。
《死亡诗社》无疑是这样的杰作。看过这部片子,我的第一反应,就是相见恨晚。我没有像尼尔和托德那样,在最美好的青年时代幸运的遇到激情似火、浪漫叛逆、人格完美、性情张扬,热爱文学和人生、鼓舞年轻人发挥个性的基廷老师,而“自我”也一直蒙蔽在浑浑噩噩的生活中,本该张扬的青春活力却长久的沉睡。
那是一个理想指示前进方向的年代
死亡诗社 被称之为教育者必看的电影
没有之一 是必看
固然电影里面有许多体制以及体制之外的一些教育理念
我不是教育家 不是校长
没办法从这个角度去深究
可是我看到的事不敢担当
当尼尔在家自杀的时候
父母为了不内疚把所有的责任全部都推给keating老师
诗社里面的一个孩子为了推卸自己的责任
在校长面前去说诗社是由老师鼓动形成的
而校长为了推卸他的责任全部都说是因为keating老师的错误
父母很多时候喜欢以爱的名义 以为孩子好的名义
强制性的让孩子过他想要孩子过的生活
可是我只想说
那是你想要的不是我
而我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你生我出来给了我生命
我感恩感激感谢
可是不代表我必须按照你的要求去服从
既然从那么小的几率我存活下来
我就要努力的去过自己不完美的生活
哪怕没有大房子 没有钱 不是律师不是医生不是教师
哪怕我没被人尊敬
可是至少这样的生活是我自己选择的就ok了
太多的父母不敢承认把孩子作为达成目标的一种手段了
于是一旦孩子出现一些失败或者错误的时候
总是忙着去推脱不是他们教育的问题
是由于学校 老师 身边交到了不好的朋友
死亡诗社:Oh,captain,my captain!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novelsee.com/archives/id-1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