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片子是近期能让我发自内心真笑并且略带一点点伤感的影片。比起最近什么贺岁大片好看多了,整个故事也很新颖,比在影片里以为讲几句RUB就能把观众逗笑的想法好狠多。
看到中间,我想原来拍电影不就是这么拍的嘛,有什么难。可到后来又觉得看起来不难的事情做起来每一件事都要周全了,不然还真是很难。想起来我们自己的现状,又开始莫名的伤感起来。
总之,这部片子一定能让你笑出来。
这应该算是电视电影吧?影片中蔡有才和大头几个兄弟为了村里的爷爷,要拍一部抗日电影。这种村民拍电影的故事以前有过,有个新闻报道过一群农民拍电影,有个卖豆腐的老乡因为演汉奸还在当地出名了,打出了“汉奸豆腐”的招牌,这才是“自己给自己代言”的先驱。后来这个故事被改编成电影《自娱自乐》在六公主放过。但从内容上看,本片更贴近老百姓的最初构想。
影片走的是河南话搞笑风格,懂河南方言的观众来看,观影效果加成。故事反应了两个尴尬,一个是拍电影这么高大上的艺术工作
看完《孔雀》后,我在郑州豆瓣小组发贴询问故事发生地在河南的电影,大量豆友推荐了这部片,真是一个惊喜,比起10年扎堆上的烂片们,这部成本只有120万,河南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片子好得太多了。这部片主旋律是抗战精神,很和谐,不过全片多处流露出不和谐的意识,本文就其中几处我发现的谈谈,欢迎批评指正。
1、李易祥见到女一号后谈到他要拍抗日的电影,女一号说姜文不是拍过《鬼子来了》吗?你还拍啥? 这《鬼》片当初可是被总局禁的。导演怕我们忽略这一点,又让女一号说了句,我家还有DVD哩
2、演员不够,村长用大喇叭以不分宅基地“胁迫”村民出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基层民主如此广泛之地,怎能允许如此行为出现?
3、张明带着“有啥说啥”的记者去采访,先说了一堆子让李易祥感谢国家的套话,结果他却直接说跟他们都无关。这不是直接揭穿我们宣传机构的谎言吗?电视上歌功颂德之言不都是这样教出来的。(有啥说啥是河南台的节目,不知道是广告还是故意讽刺)
我能想到的就这么多了,欢迎补充,欢迎批评,更欢迎送小豆。
首先,这分打的偏高,不过谁叫那是咱老乡呢。片子的瑕疵比比皆是,情节、演员、莫名其妙的政治课,透着那么假还没法让人说假的三爷(涉及敏感话题了),电视剧般的镜头。在同期许多国产大卡士大制作的许多大片中突围,是不可能的任务,
这一部小制作里,看得出河南人的实诚。语言,首先是语言,这绝不是小品里的调调,而确实是郑州附近的群众们日常所操方言。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演员虽不专业,但绝没有红遍大江南北的东北式的“自我标榜”“自我陶醉”,“看了你不笑就是你没品”。那种“实在”是几千年来在这片土地上沉淀下来的。一种“牟啥”的答客难。影片结构散乱,很多类似小品的堆砌,演员都豫剧团的范,但也都清新自然,不过虽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咱们毕竟不是去电影院看河南方言秀的,展示河南话的韵味,文化的积淀,既然选择了电影这个载体,我想还是需要通过情节的冲突、人物的冲突来说话,语言是工具,好的电影往往会让人忘记所操的语言。听说还有后面两部,希望更多的看到咱们河南人的生活。不失真诚但更多雕琢。
地道的河南话,熟悉的乡土人情,一本正经搞笑,看着很过瘾!中!这片拍得不赖!果然不是闹着玩儿的!
一个乡村电影放映员,听了三爷经常说的村里抗日战争那些事儿,决定拍一部电影,警示村中后辈。于是大家都觉得他是闹着玩的,只有他觉得这不是闹着玩的,正所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于是,那个小伙克服重重困难,执着地拍摄(nie)着他的电影,上演了一出出啼笑皆非又发人深省的故事。所以说《不是闹着玩的》还真不是闹着玩的。
确实,看蔡有才拍电影,就像是闹着玩的
【不是闹着玩的】卢卫国作品,拒绝国产喜剧了很长时间~但是这部还不错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novelsee.com/archives/id-9536.html